现在经过普通道路,杂草密集,荒凉偏僻的猪婆山周边,东森教练场和周边杂乱的建筑被整备拆除,教育大楼和学生宿舍拔地而起,随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第一批师生入所,这里充满欢声笑语,散发着书香。
作为土生土长的光明人,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被赖远美看到,心里有感觉。近年来,黄泥路成了沥青路,瓦房成了高楼,黑水河成了清水河,荒山成了公园。赖远美表示,在数不清的城市建设者汗水的浇筑下,光已经消失了落后农场的形象,科学的城市、绿色的城市首次出现了雏形。
当时,在建设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工地附近,人声喧嚣,蒸汽浓郁,这几十米长的流动摊带,摆满了卖水果、卖凉粉、卖炒饭的摊子,从头到尾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这家以天为庐的餐馆,是很多建筑工人流汗一天后暂时休息的车站。赖远美创作的摄影作品《建筑工地饮食经济(深圳中大建筑工地)》在这里,该作品在光荣与梦想——全国第二届光明杯手机摄影展上获得优秀奖。
从小在光明成长的赖远美,毕业后回到光明的工作已经8年多了,寻找光明的记忆项目的工作与照片结缘,纪录照片成为她工作的重要项目。
那天,我和一些电影朋友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采风,在项目施工现场外看到摊子,正好是晚饭点,很多工人出去买饭吃。赖远美说,她看到摆摊子的人很辛苦,建筑工人们也很辛苦。今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我想以兼职创业为题材,反映兼职创业群体的生活和情感、追求和奋斗精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建设中的伟大成就。
作为寻找光明记忆系列的图书纪录摄影师,赖远美长期在光明的街道上行走,记录了这个城市的村庄、村庄的老人、旧建筑和这个水土独特的风土人情。光明发展迅速,每年发生很大变化。赖远美说,她不打算通过影像留下明亮的记忆,她的照片作品被选为群艺杯全国的照片艺术展来深青工文体节青工手机摄影大会、鹏城金秋摄影展、光明区书画摄影双年展等展览,让很多人看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光明,就像建筑工地的饮食经济(深圳的大建筑工地)一样
在光明中,像照片这样的摊位和施工现场的建设者还有很多。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这样的项目,现在遍布管辖区。随着光明科学城在这里定居,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再次出发,光明再次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多个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现场,塔式起重机、起重机有序作业,热火朝天,项目5栋楼今年有望封顶今年8月,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个建筑开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也布局在科学城市范围内。